11月9日,《盜火者——中國教育革命靜悄悄》新書發佈會在深圳舉行。這本以深圳民間人士為主創力量的新書,關註的正是那些敢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盜火者”。
  據介紹,《盜火者——中國教育革命靜悄悄》從同名紀錄片的文字和採訪中,擴充、挖掘而成書,主創人員曾花費兩年時間,走訪了中國30多所大中小學,採訪了50多位一線教師,真實記錄了當下中國教育現狀,展現了多地多維的教育現場及觀念,揭示了第一線的民間組織和個人的踐行和困惑,書中話題涉及教材改革、課堂變革、在家上學、農村職業教育、留守兒童、異地高考、大學生求職等。
  背景??
  歷時兩年開展
  全國教育調查
  “在中國,提起教育,每個人都有一段自己的經歷。從幼兒園到大學,每個在上學路上摸爬滾打過來的成年人,都清楚中國教育的一系列痼疾,教育流水線上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能引發爭執與批判。而每一個普通人能為中國教育的變革做些什麼?”在新書發佈會上,曾拍攝紀錄片《先生》的深圳紀錄片製作人鄧康延談起他關註中國教育現狀的初衷。
  “當時《先生》在全國熱播,我們很有感慨。《先生》展現了民國教育家的風采,我們更要把當今教育之現實呈現給今人。”鄧康延說,有念於此,真實記錄當下中國教育現狀的10集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應運而生。
  “紀錄片最初取的名字是‘教育啟示錄’。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哪些必須說,都處於一種模糊朦朧的狀態,需要真正深入進去,以教育之本義為線索,從當代一些新聞報道的蛛絲馬跡中發掘教育的原生態,需要跟眾多教育家、民間研究者、一線教師和學生面對面接觸。”主創人員之一梁羅興說。
  原鳳凰衛視紀錄片編導劉曉梅任總編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擔當總策劃,製片人鄧康延邀請了近十位著名教育學者撰寫腳本,主創人員試圖用更專業的角度解讀中國當代教育的發展路徑,最終主創整理出十個維度——童年、語文、天梯、鄉村、課堂、大學、老師、自學等。
  循著這樣的脈絡,從城市到縣鎮,從鄉村到山野,由劉曉梅率領的年輕編導團隊,歷時兩年進行了全國範圍的教育調查,走訪了中國30多所大中小學,採訪了50多位一線教師,紀錄下許多令人深思的故事。
  2013年8月,《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十集製作完成,併在鳳凰衛視播出。2013年底,越眾影視與新興出版社達成協議,開始編撰以紀錄片為藍本的同名書籍。在製片人鄧康延看來,紀錄片傳播途徑有限,如能改編成書,可以讓更多城市縣鎮甚至邊緣山區的學校、孩子瞭解正在發生的教育變革,或許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盜火者:中國教育革命靜悄悄》分上下輯,上輯《觀火》披露了大量紀錄片中未能詳盡展現的人物故事和幕後細節。下輯《醒言》則重新整理楊東平、孫雲曉、錢理群、陳丹青、朱學勤、餘世存、周孝正、張鳴、熊丙奇等國內一流受訪學者專家的教育論述。
  意義??引發人們關註探討教育創新
  “我們去過成都華德福學校,這個強調讓孩子融入自然、擁抱靈性的學校開設了泥塑課、木工課、書法課等。我們在一堂泥塑課上看到學生都戴著圍裙,他們在上課前朗誦詩句——人的價值賦予給我們雙手,它將滲透在我們的軀體里,升起我們的自尊。我們還去過四川一所鄉村學校,早上6時多,晨霧剛剛散掉,學生在山頂讀陶淵明的詩,讀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老師說‘你看,我們是不是就是坐看雲起時’?”
  “我仿佛看到這些少年的內心有股強大的力量在生長,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原本就該是這樣詩情畫意的感覺?”參與紀錄片拍攝的主創編導陳歌分享了她的所見所感。
  深圳中學教師馬小平為了幫助學生找回人的尊嚴,開展人文教育實驗;山東一所薄弱的農村學校——杜郎口中學在質疑聲中發動課堂革命,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華德福學校繼承來自德國的教育理念,7歲前只對孩子進行“善”的教育,7-14歲進行“美”的教育,14歲以上才進行“真”的教育;對應試教育的逃離和自救,民間出現越來越多“在家上學”的實踐;在陶行知的故鄉,德勝魯班木工學校延續著前輩教育家的追求……
  在這些主創人員的眼中,中國教育正悄然發生著自下而上的變革。而這種來自民間新教育的衝擊持續而有力,傳統教育模式幾乎每一個方面都在被重新建構。
  《盜火者:中國教育革命靜悄悄》一書對於中國所發生的多地多維的教育現場及觀念都有涉及,涵蓋教材改革、課堂變革、在家上學、農村職業教育、華德福教育、留守兒童、異地高考、大學生求職等話題。書中不僅展現現實問題和各界意見,更關註那些敢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盜火者”,揭示了第一線的民間組織和個人的踐行和困惑。
  詩人王小妮認為,該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人們可以通過文字,更持久深入地思索這一涉及面最廣、持續討論最長久的話題”。楊東平則認為,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該書已然超越了單純的記錄,而成為一種積極的社會參與和社會動員,傳遞著知識分子對教育弊病的揭示與批判,以及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的闡述、抒發。
  在育才中學語文教師嚴凌君看來,在中國民間確實有一部分人在進行著教育的改革探索,但由於體制等各方面的障礙,他們很難成為主流。知名作家楊爭光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但他認為“一滴水能有多大的能量,一把火遭遇什麼樣的命運,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來。”“這本書讓人們註意到,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之外,還生長著‘野花野草’,萬物生長、百花齊放,這很可能是中國教育希望所在。這是這本書的貢獻。”楊東平說。
  鄧康延認為,《盜火者:中國教育革命靜悄悄》只是當下教育的多元解讀之一種,難免偏頗與失誤。“但它確實是火,不論點燃了什麼,火就是態度。”
  ■聲音
  民間力量正在探索教育改革
  在《盜火者:中國教育革命靜悄悄》的新書發佈會上,出版人、學者、教育工作者等社會各界人士圍繞中國的教育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討論和交鋒。
  “我不同意書中錢理群教授的‘所有的教育問題都在教育之外’的觀點。當下中國教育領域存在的教師素質和水平等問題,不正是教育本身的問題嗎?”楊爭光直言,教育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些語文老師連對課文不誤讀都做不到”。
  育才中學語文教師嚴凌君坦言,在中國,有很多希望推動變革的老師感覺前行的道路險阻很多。“特別是體制內的公立學校,要推行一些改革的確會遇到不少現實阻力。比如學生的時間基本全部被學校規定了,想要做點什麼其他的事情也沒有時間”。
  在嚴凌君看來,作為一線老師,仍然可以在體制內進行創新、做一些事情。“比如在自己的課堂內進行一些小的創新,為課堂額外註入新的內容。”“其實目前已經有這樣的成功例子。有一些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中進行了創新,他自己補充編製的教材內容後來在整個學校得到推廣。”楊東平說。
  “我們都應該好好思考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教育關乎培養合格公民,關乎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教育關乎個體發展,也就是‘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在《南方教育時報》總編楊樺看來,“坐而論道不如起身做事”。
  “目前中國教育確實有一些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人都可以對教育問題發表評論,什麼問題好像也都可以歸結為教育問題,這種現象也反映出國人對於教育的關註和對於變革的期待。”深圳外國語學校國際部校長鄔曉莉認為,雖然目前中國教育仍然存在問題,但也應該看到,不管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在進行著創新和探索,“帶著鐐銬跳舞”。
  “眾多先行者自下而上開展的局部的、零星的微改變,正營造著溫潤新鮮的新教育園地,凝聚著一場實質性教育變革所需的文化和能量。”在他看來,民間自下而上的教育變革打破了這種“死循環”。
  “在公辦學校作出改革是非常困難的,而在杜郎口中學、華德福學校、德勝魯班木工學校,正在靜靜發生的故事對於中國當下的意義是很深刻的,這些探索給了我們教育革命另外一條路的啟示——通過民間社會的創新和努力、通過民間和政府的互動,推動中國教育領域發生一些改變。”楊東平說。
  “在我看來,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首先要解決‘有教無類’的問題,讓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還要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教育問題不是民間‘盜火者’就可以解決的,甚至火種盜回來也可能會熄滅。”楊爭光認為,教育是整個國家的事,跟每個人都有關。我們不是教師,但我們是家長、是老師的朋友、同事,是受教育的人,每個人都和教育息息相關。
  “而《盜火者:中國教育革命靜悄悄》的作用在於話題的提出,在於讓國家看到目前已經有很多學校、教育者在變革、在行動,國家也可以做出改變。”楊爭光說。  (原標題:為教育創新點亮一盞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68rupnt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