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道 英媒稱,英國學校被要求重新採納曾在英國很流行的“滿堂灌”教學法,以重現該傳統方法目前在中國取得的成功。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5日報道, 分管學校事務的高官尼克·吉布說,讓老師在全班面前授課要比讓兒童獨立完成作業有效得多——後者是四十年來在學校中占主導地位的方法。
  吉布先生的干預——這種干預會激怒很多教育界人士——源於一項政府計劃。按照該計劃,來自英國的70多位小學數學教師赴上海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風格。
  研究人員發現,中國兒童的數學分數比英國同齡學生高出30%。
  按照全班教學法——這種方法上世紀50年代以前在英國很常見——教師使用黑板或相關教學用具對全體學生進行指導,同時用提問來對孩子進行測試。
  但主張改革的教育工作者認為這種方法過於專制,因而開始提倡自那以來一直在小學流行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方法。在這種體制下學生們被鼓勵自己去“發現”知識,按照自己的速度或在小團體中進行學習,而老師則為他們提供輔導。
  吉布先生11月15日對記者說:“我希望看到全國各地的學校採取全班教學法,特別是在數學和科學領域。研究表明,與其他更專註於個性化學習的方法相比,這種方法要有效得多。”
  他說,上海學生榮登國際學習能力排行榜榜首,那裡的15歲孩子在數學方面要比英國同齡孩子領先數年。
  吉布先生還說:“上海的小學實行全班教學,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問答環節,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所有學生都被教授同樣的課程,所有學生都被期望達到同樣的高標準。”
  白金漢大學教授、教育與就業研究中心主任艾倫·史密瑟斯說:“最近幾十年英國教育被進步思想所主導。這種思想認為孩子們靠自己學習、按自己的步調學習比較好。”
  他說:“這顯然是瘋狂的做法,而人們花了40年時間才認識到這一點。”
  “使用時髦教學方法的問題在於,讓孩子們自便,結果他們就會與朋友聊天,老師們則不在場。這是對時間和資源非常低效的利用。”
  吉布的評論得到了最近研究成果的支持。該研究的結論是,遠東地區學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教學方法。
  在對南安普敦和南京的562名9到10歲孩子的數學測試中,中國學生得分要比英國學生高20%至30%。
  研究人員還用視頻來分析課堂情境,併發現在中國的課堂上——那裡的學生坐在一行行面對前方的課桌後——進行“全班互動”的時間占72%,而在英格蘭則只占24%。
  相比之下,英格蘭的課堂——在那裡學生們往往分組圍坐在課桌前——花費約47%的時間進行“個人或小組學習”,在中國這種活動則占28%。
  這項由苗珍珍(音)和南安普敦大學的戴維·雷諾茲教授進行的研究的結論是:“高效的教師用更長時間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而非只與個人或小組交流,或讓學生獨立完成課堂作業。”
  雷諾茲教授說令他失望的是,多數學校並未增加對全班教學法的使用,而在大多數科目中這種方法都會使學習成績得到提高。
  
  【延伸閱讀】英媒:中國教育體系也有值得借鑒之處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14日發表題為《向中國式教育取經》的文章稱,中英兩國計劃將中國數學教師派遣至英國,並將英國教師派遣至上海瞭解中國人的數字頭腦為何靈光。
  文章稱,一個英國教師先遣小組近來在上海取經,學習如何將這些“武器”部署於“國內生產總值(GDP)戰爭”中。這一計劃的邏輯很簡單,且不提簡單化:上海在經濟合作組織(OECD)舉辦的全球15歲學生數學能力測試中拔得頭籌。經合組織是總部位於巴黎的智庫。如今英國希望向上海取經,讓該國缺乏數學細胞的國人向上海的魔力借一點光,最終讓他們像中國人那樣有錢。
  今年早些時候,時任英國教育部長伊麗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訪問上海這個中國金融中心,熱情談論賦予英國數學教學系統更多中國特色的好處。但與她的熱情贊揚形成較大反差的是,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匯豐(HSBC)近期的一份報告稱,高達85%的中國家長考慮將孩子送到國外去留學。如果中國學校真的那麼好,為什麼還會有那麼高比例的家長考慮這樣做呢?中國內地的家長完全可以讓孩子輕鬆留在國內、在經合組織舉辦的測試贏得榮譽,為什麼他們當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寧願將孩子送到國外完成最後幾年的中學教育?
  英國保守黨貌似對中國某個城市的學生在一項數學測試中的表現念念不忘,很可能體現了世界各地對中國成為全球老大的焦慮。但其他國家似乎不打算批量引進中國教師,以便讓本國教師學藝。
  當然,每個教育體系都能從其他教育體系那裡學到一些東西,尤其是如何避免走彎路。中國的學生、老師、乃至“虎爸虎媽”,也有許多值得欽佩的地方。
  文章稱,關於上海在經合組織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拔得頭籌的確切原因,有不少學術性的辯論。有人主張這是基因所致,不過,作者不太相信這種觀點——作者有兩個中國養女,一個上次數學考試不及格,另一個說數學是她學得最差的一科。
  還有人說,上海是中國最富裕、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將上海的測試結果與既包括富裕學區又包括貧困學區的整個國家的結果相比,是沒有意義的。但這個理由也不太站得住腳,因為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話,中國內陸地區的貧困學生只會更有動力在數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澳大利亞的格拉頓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指出,關鍵在於教學策略,比如對教師給予指導,以及讓他們在課堂之外有更多時間。格拉頓研究所稱,比如說,上海每名新教師都有兩名校內導師,一名負責課堂管理方面的指導,一名負責教學內容方面的指導。但對幾名上海中小學教師的不科學調查顯示,只在他們入校第一年是這樣。這能帶來多少差別呢?
  還有人說是家長的原因:中國母親即便不都是“虎媽”,通常也會花很多時間從孩子嬰兒時期就教他們基本的算術,而其他國家的母親滿足於用《小小貝多芬》(Baby Beethoven)哄孩子入眠。
  最後,還有一個看來最好笑的觀點:中文更適合學數學,最理所當然的理由就是中文里“十一”和“十二”擺明瞭就是十加一和十加二,不像英語那樣還要學兩個新單詞“eleven”(十一)和“twelve”(十二)。
  說到底,相互借鑒沒錯。但要打贏英國人缺乏數學細胞這一仗,僅憑從中國數學教育體制引進“數學教學武器”是不行的——中國國內的許多家長已對這一體制(至少是對高中及高中以上階段)失去信心。中國家長正在用錢包投票,讓自己的孩子告別中國的學校。或許他們知道一些外人不知道的東西。
  (2014-10-14 11:47:27)
  
  【延伸閱讀】美媒:中國教育體制利弊突出 死記硬背難長久
  
  沙河小學的學生們在上數學課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道 美國媒體稱,當記者吉米一行人走入雲南省騰衝縣沙河(音)小學教室時,班長大喊了一聲“起立”。話音未落,約30名二年級小學生齊刷刷站了起來,沖他們微笑。與記者同行的還有一群優秀的教育人士及來自全球教育行動的志願者。全球教育行動向多個國家的貧困學校派遣教師志願者。今年,他們在騰衝舉行年會。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網站12月10日報道,他們順便參觀了一所小學,並旁聽了一節數學課。老師用了40分鐘講加減法的基本原理,不停地讓孩子們背誦口訣。整堂課下來,孩子們一直安安靜靜坐著,認真聽課,經常整齊劃一地回答問題。
  起初,吉米對這種反覆背誦的教學方法感到很反感。但後來,知道為什麼了。一名當地老師說:“我們一直這麼做。”
  在一所公立學校教書的浙江師範大學研究生蘇珊·王(音)說:“這與中國的集體文化有關。我們相信反覆背誦的重要性。中國有一句古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沙河小學教室的旁聽課讓吉米看到了中國教育體制的利與弊。
  《華爾街虎女》一書作者李君蘅說:“中國學校在基礎教育方面更具優勢。”
  自小在上海長大、就讀於公立學校的李君蘅說,重視理論學習“可以培養極強的紀律性、職業道德和毅力”。
  沙河小學的孩子們給吉米和一同參觀的人留下了遵守紀律、彬彬有禮的印象。當吉米拿出照相機時,他們都高興地擺出姿勢,比出“V”字手勢。很多孩子圍過來,看數碼照片。他們的眼中充滿好奇。他們釋放出壓抑已久的能量,而且非常渴求知識。
  文章指出,但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它的缺點。它強調死記硬背,而不是在教室里進行互動。
  中國的很多學校最重視的是考試。李君蘅說:“教育是跳過一個又一個的考試坎,而非自我提高和自我發現的過程。”
  報道認為,儘管中國學生在基礎知識和應試方面能力很強,但在創造性和創新性方面很弱。
  很多教育界人士認識到,這樣的體制不再適合中國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他們認為,反思中國的教育體制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實現與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和創新方面競爭的目標至關重要。
  報道稱,中國的教育改革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一些變化正在發生。
  報道指出,為了減輕學生沉重的負擔,教育部2013年8月公佈了十條規定,以確保減少考試,在休息時間和節假日不佈置家庭作業和補課,並規定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運動時間。
  訂閱2014年《參考消息》贏取iPad大獎,立返手機充值卡。>>
  (2013-12-11 11:02:07)
  
  【延伸閱讀】外媒評中國教育不均衡:有人歡喜有人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在秦嶺腹地陝西省寧陝縣豐富鎮,有一個只有一位老師和13名學生的教學點——猴子坪小學。圖為黃同謙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新華社發(楊寧 攝)
  
  參考消息網1月21日報道 曹明芳(音)是中國教育奇跡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她既沒有出生在有錢人家庭,也不具備超眾的智力,但得益於多年的艱苦努力和家人的犧牲,她不但獲得了信息工程學學士學位,幾個月後還將在加拿大拿到碩士學位。她說:“我想看看世界,提高自己,在外國公司積累一些工作經驗,然後回國,把這一切付諸實踐並掙錢。”
  西班牙《國家報》1月19日報道指出,在中國,數以千計的人都在重覆她的故事。目前,中國有40萬學生在國外留學,是全世界最多的。許多人就讀於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中國教育體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基於三大支柱:嚴厲的紀律、對老師尊敬以及中國政府(中國教育支出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和家庭對教育的巨大投入。
  報道稱,只需要與曹的母親吳偉文(音)聊上一小會兒,你就會驚訝於這個國家的巨大進步。她回憶說:“我與成千上萬人一樣,沒有機會上學。13歲那年,全家不得不離開南京,到安徽農村勞動。三年前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許多學校關閉。有些大學1970年再次開學,但只要黨員或有關係的人。而我們什麼都不是。”
  報道指出,1977年恢復高考,全國有570萬年輕人報名,只有4.8%被錄取。如今,中國的高考雖是世界上最恐怖的選拔考試之一,有多達912萬人報名,但有60%的人可以上大學。她說:“當時的羡慕之情我記得非常清楚,我知道將來這些人會成為重要人物。於是我發誓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吳偉文履行了承諾。雖然6年前離婚在經濟上對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她在曹的教育方面從不吝惜。她坦言,1981年開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幫了她的忙。她說:“與許多父母一樣,我可以把資源集中到女兒身上。我會繼續這麼做,直到她找到工作。”
  報道指出,無法迴避的是,她女兒之所以能夠成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曹明芳出生在上海,擁有上海戶口。這使她可以在中國的“經濟首都”上學。與其他地方不同,上海市84%的中學生可以上大學。這裡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報告的印證。評估結果顯示,上海學生的成績在全世界遙遙領先。
  曹明芳說:“與拿農村戶口的人相比,我們的確有一定優勢,但這裡的競爭非常激烈,你必須每一步都要勝出。”確實如此。中國現在有2.5億學生,其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承受著來自長輩的巨大壓力。對於父母來說,分數是唯一重要的東西。
  三年前的一項官方調查顯示,87%的家長最看重分數以及孩子是“兩道杠”還是“三道杠”。此外,他們還關心孩子是否能上重點學校。重點學校往往可以獲得政府的大部分資源,而且只針對最好的學生。因此,競爭甚至在高考前就已展開,學生們還要經歷決定他們能上哪種高中的中考。
  朱雨菲(音)就處於這一階段。幾個月後,她就將參加中考。父母要求她上上海市虹口區最好的高中。朱雨菲說:“中國學生的生活很殘酷:我們早上六點起床,到學校後要作早操,然後七點半上課。”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放學。
  官方規定下午四點半放學,但許多成績不好的學生要補課到晚上八點或九點。從周一到周六。其他學生也不會浪費時間:課外班的內容包括語言(尤其是英語)、音樂、體育等。朱雨菲想成為時裝設計師,但父母決定讓她學會計。她抱怨道:“我沒有任何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復旦大學社會學專家徐安琪(音)指出,中國1986年通過義務教育法,實行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沒有人懷疑這一措施取得了成功。統計數字擺在那裡。中國是最快普及免費初級教育的發展中國家。中國15歲以下人口入學率達到驚人的99.8%,輟學率也遠低於其他收入水平相當的國家。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在秦嶺腹地陝西省寧陝縣豐富鎮,有一個只有一位老師和13名學生的教學點——猴子坪小學。圖為放學後黃同謙老師送孩子們回家。
  報道稱,得益於改革開放,中國18至22歲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已從1990年的4%上升到目前的24%。徐表示,但中國的教育也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對於分數和頭銜的渴望正在製造機器人,而不是人。過度競爭導致了令人擔憂的道德缺失,年輕人很難交朋友,變得過於自我。人們過度看重學術成績,忽視人文成就,傳統價值正在喪失。
  報道認為,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實際,孩子們往往承受著無法忍受的壓力,甚至從小就要面臨優勝劣汰。北京的什剎海體校是中國最好的運動員“工廠”之一。這裡沒有帶黑板的教室,只有運動墊和乒乓球桌。一切都是為了取得金牌。幸福感是次要的。
  10歲的王耀磊(音)先是低聲說:“我沒有時間跟朋友玩。”然後,相信只有受苦才能成功的他堅決地說:“一開始父母逼著我來,現在我明白這是為我好。”在一旁觀看他在吊環上每一個動作的母親承認,對兒子寄予了厚望。她以略顯奇怪的誇耀口吻說:“只要他努力,我們就能變成有錢人。”
  報道指出,這種壓力造成了巨大的情感代價:中國每年25萬自殺者中大多數未滿30歲。200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南方城市佛山有17%的中學生有過自殺的想法。雖然這一話題仍是禁忌,但沒有人能夠迴避高考後自殺事件激增的事實。高考在中國不只是一項考試,這項選拔考試可能會成為進入精英階層或淪為社會底層的分水嶺。
  孟子舟(音)將在六個月後面對這一決定性時刻。但與大城市許多青少年一樣,17歲的她選擇了叛逆之路,而且沒有被髮現。雖然父母堅決禁止她談戀愛,擔心她“在如此重要的時刻分心”,但她每周與男友見面三次。除了幽會,她還發現了其他放鬆方式。每周二和周四,她並沒有像答應父母的那樣去上托福考試補習班,而是決定去學鋼管舞。她笑著說:“我媽媽看到我穿成這樣肯定會突發腦溢血。但巨大的代溝使她看不到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
  在1300公裡外的陝西省一座小山村,完全看不出孟所說的變化。這裡既沒有霓虹燈,也沒有摩天大樓。實際上,這裡缺電,150名村民仍然生活在窯洞里,大部分人靠種地勉強度日。因此多數年輕人都已離開,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但孩子們每天都會一個不落地到村裡的學校上課。在這裡學習的還有附近更小村子的孩子,他們每天來回要步行幾個小時。那些住得更遠的孩子只好住在教室旁邊的宿舍里。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學校每周一早上七點都會舉行升旗儀式。
  校長李振華(音)說:“所有孩子都按照法律規定入學。但教育水平有很大差別。這裡大多數教師來自農村,只有中學學歷。由於沒有年輕教師,學校的連續性正面臨危險。”的確如此,這裡很少每天上課超過4個小時,而且沒有任何計算機課程——學校唯一的計算機染上了病毒,沒有人知道怎麼修。
  報道稱,這既反映了中國教育體制的另一面,又反映了這個國家存在的巨大差異。這所學校的204名學生中,12歲的馮向明(音)是中國6100萬留守兒童中的一員。這些青少年的入學率與他們在上海的小伙伴一樣,但從來沒有聽說過國際學生評估計劃報告,很可能一輩子也進不了大學。
  報道指出,農村戶口阻止了馮向明的遷徙,也加大了他接受更好教育的難度。但這並沒有使他失去夢想。目前,他最大的願望是與在山西臨汾開小食品店的父母團聚。他說:“我很想他們,長大了我不想放羊和種地。”
  在2000公裡外的雲南省西雙版納一座村莊,天氣不像北方那麼寒冷,但早上有些涼。10歲的賀越(音)跟其他同學一樣,喜歡穿一件外套。他們不穿校服,因為沒有人買得起。政府免除了學費,但每名學生還要支付飯費等費用。此外,學校里大部分學生都有兄弟姐妹,因為他們是傣族——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非漢族學生上大學也有一些優惠政策。
  賀越長大後或許可以享受這些優惠政策,但他的姐姐賀星就沒有這麼幸運。他們的父母是農民,年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不得不在幾年前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兩個孩子只能有一個上學。與中國許多地方一樣,偏愛男孩的想法占了上風。結果越越每天可以上學,星星只能一邊上學、一邊乾農活,15歲以後就不再去學校了。父親說:“賀星是個好姑娘,我們希望她能嫁到一個好人家。”對於她來說,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與二十世紀非常相似。(編譯/徐濤)
  (2014-01-21 18:04:00)
  
  【延伸閱讀】全球創新力排名瑞士居首 中國教育領域突出
  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道 西班牙《世界報》7月26日發表題為《全球國家創新能力排名:人才培養得更好的國家創新能力更突出》的報道稱,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表的一份題為《2014年全球國家創新能力排名》的報告顯示,瑞士、英國和瑞典的國家創新能力位列前三名。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的企業和政府致力於尋找和激勵具有創新精神的個人和團隊。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德國《世界報》:中國嘗試德式雙軌制職業教育
  這些國家重視利用多種手段開發人力資源,例如培養高級技術工人,開展創新能力培訓和職業再培訓,吸引和留住人才,促進高學歷人才流動。總而言之,教育培訓是一切的基礎。
  今年在教育方面成績最突出的3個高收入國家是韓國、芬蘭和英國。在中等收入國家當中,中國、阿根廷和匈牙利位居前三位。這些國家的最大共同點就是,致力於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人力資源的水平。
  報道稱,從全球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可看出,很多高學歷人才之所以能在高收入國家取得更優異的個人業績,主要得益於這個國家促進創新的大環境。該報告還表明,一個國家隨著發展程度不斷提升,對科學、工程、貿易和管理領域人才質量的重視也水漲船高。
  對人才的重視並非高收入國家專利,很多新興國家都開始意識到,要想求發展,就必須把過去從本國流失的人才吸引回來。但專家警告稱,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必須與完善的創新體制和堅實的基礎設施相結合。
  除了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在全球國家創新能力排名中位居前25位的國家都將發展信息技術,促進企業將知識轉化為創新產品和服務等作為重中之重。
  (2014-07-28 12:34:00)  (原標題:英媒:全班教學效果好 英高官要求學中國做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68rupnt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